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大楚820
  4. 124、墨子
设置

124、墨子(1 / 2)


x 越国平吴声威大震中原各国包括楚国弹冠相庆喜大普奔。

越王勾践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十分低调他汲取吴国亡国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争取列国的认同才能真正兴旺越国开创贤君之治于是他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并将淮上之地送给楚国以修补与各国之间的裂痕。

随后越王勾践应周元王之邀以兵北渡淮水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与齐、晋诸侯会盟并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更是赏脸派人赏赐祭肉给勾践称他为“伯”——“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世家》)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这就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

五年后(公元前468年)越国迁都琅琊(今连云港市锦屏山九龙口)开始经营北方巩固霸业。

楚越二国和睦相处对楚国来说无疑是休养生息的黄金机会国力稳步提升直到二十五年后越王朱勾即位情况才发生转折。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其子鹿郢即位。越王鹿郢励精图治带领越国成为一个大国。七年后越王鹿郢去世其子不寿即位。越王不寿并没有像勾践时代那样富于侵略而是在列国默默无闻起来。公元前448年其子朱勾发动政变杀害越王不寿后自立为王。

越王朱勾不似他父亲般碌碌无为他很崇拜他的祖父越王勾践在他的带领下越国成为其历史上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国家墨子也曰过:“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楚国也似乎看出越王朱勾的野心在越王朱勾自立为王次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惠王为夺取淮北制霸权发兵灭蔡。

越国无力统治江淮、淮北地区楚国又趁机扩张到泗水一带。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惠王又灭亡古国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尽吞其地完全掌控了淮河流域。

随着楚国的东进楚越双方矛盾不断加深连年在长江发生舟战。从之前楚水师的一贯表现来看不敌越水师是常态直到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他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军工专家——公输班。

他还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称号——鲁班。

之前楚水师与越水师在长江上进行船战楚水师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战况不佳很难退却。反之越水师能够全身而退。越国凭着这种水势屡次打败楚国。

后来鲁班从鲁国南游到了楚国楚惠王的热情聘请其为大夫并给与很高级别鲁班也不辱使命为楚水军发明了水战利器——“钩”和“拒”。

当敌军处于劣势时“钩”能把敌军的船钩住像拔河一样不让它逃跑上去就是一顿猛揍;当敌军处于优势时“拒”能抵挡住敌军的船只不让它靠近。楚军有了“钩”、“拒”后无往不胜多次打败越国。

有了鲁班这个军工专家后楚惠王又开始动脑筋了他想追随先辈遗志北上争霸这一次他的目标很直接——宋国。

鲁班先生也是不负众望再次发挥他的聪明才智针对宋国城墙高厚浑实的特点他为楚惠王制造了历史上第一架攀墙越城、登高瞰敌的武器——云梯。

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经传扬各国诸侯吃惊不小对其关注度也高加之宋人得知楚惠王准备拿他们当做新武器的试验品时更觉大祸临头。

公元前439年(楚惠王五十年)楚惠王集结军队准备亲率大军北上伐宋。

当时中原大国都陷入内乱除了向宋国表示同情外别无他法危急关头宋国宋后昭公决定冒一次险他将宋国的安危全部寄托在一位整天劝他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念的大夫身上他的名字叫做墨翟(di)。

墨翟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时至今日我们一般称其为“墨子”。

墨子先祖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宋襄公的哥哥大司马目夷的后代但他出生时家室早已破落。

作为农民出身的他墨子是十分厌恶战争的攻战之害使得处于阶级底层的百姓“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他从小便树立为和平奋斗终生的理想立志为百姓生存奔波当有人告诉他儒学可以救世时当即弃农从儒踏上寻找真理之路。

他穿着草鞋步行山川沿着孔子的脚步在战火纷飞的诸国之间穿梭往来从师天下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寄希望于礼仪施仁德于天下。

在不断游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被世人所推崇的儒学不能挽华夏之危难救苍生于水火。

在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时期繁文缛节的儒家讲的是君臣父子、讲的是天地鬼神命运这样一来只会加剧各阶层的鸿沟成为上层阶级统治、压迫下层阶级的一道思想枷锁更为严重的是儒学所隐含的另一层面的思想——天下一统。

如果对这句话充满很多问号那么我来解释下。

儒家终极目标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不对!那是思想服务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

在很早之前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曾子就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

换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儒家是修身、齐家、治国这三点要素所引申出来的结论便是儒家的终极目标——平天下。

何为天下?——目之所及凡大川大山大河大泽者皆为天下!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

既然儒家终极目标是要“平天下”那么一山自然容不下多虎于是兼并便成为儒家实现目标的唯一手段。

指望诸侯放下屠刀、和平兼并那是痴心妄想于是战争便成为服务这个手段的唯一工具。

“兼国覆军贼虐万民”这一切与墨子的和平理想相距甚远。

墨子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他觉得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

于是他对儒家的“仁”做了进一步改进和阐述提出“兼爱”一说:如果天下人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那么诸侯间便没有攻伐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和谐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兼爱”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它摒弃了儒家带有宗法等级制的“仁”既带有“忠恕”含义的“仁政”。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