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大楚820
  4. 109、王子朝
设置

109、王子朝(2 / 2)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耕耘“中华文明五千年”而自豪和凝聚但“五千年文明”一说始终不被国际上认可只被承认从商朝的甲骨文创造(公元前1556年)算起的“三千年历史”。

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前史上夏朝的存在。

而这些“周典”应当包括前朝(指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也可能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

如果有了这些“周典”的佐证说不定中华的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八千年、一万年甚至更为久远……

很可惜的是就在吴国攻破楚国的次年(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周敬王派刺客趁乱将王子朝杀死这些“周典”也下落不明导致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六百千年。

这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大不幸事件。

《吕氏春秋·先识》另一层面说明携“图法”投奔“有道之国”是一种文化传统王子朝携“周典”奔楚说明楚国将代周而兴?

不可能。

没有任何的记载说明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如果收到……

没有这个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王子朝始终怀着复辟或另立宗庙的期望因为这批“周典”是王权正统的象征是治国理政必需的档案资料更是国家的文化血脉。

在王子朝当“周西王”占据洛邑数年间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及学者仍然恪守其职等于客观上站到了正统的王子朝一边。因此当王子朝奔楚之时这些史官遵从自己的意志选择携“周典”而与王子朝同行。

相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也是随行人员中的一名王子朝亡故后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

这些“周典”去了哪里?是被密藏?还是散落?还是惨遭损毁?

不得而知。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批“周典”到达楚地打破了周王室文化垄断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的觉醒造就了大批思想家继而学派峰起百家争鸣才有了孔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说。

同时也造就了“唯楚有才”和南阳人文荟萃的历史景观郭沫若称赞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亦所罕见”的张衡即是其一还有鬼谷子、范蠡、张仲景等均出自南阳。

还有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三经”之一的《山海经》初稿就是王子朝一行人中熟知人文地理的史官根据“周典”中的夏商文物、图案、盟誓信符及各方的地理、人口、风俗、祭祀、特产等文书档案为基础文献编纂而成。

据说这个熟知人文地理的史官叫做计然他是老子的弟子计然后来收了个弟子叫做范蠡并传授其破吴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的五策便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

珍珠散落于民间会结出更多的珍珠对历史来说“周典”的遗失是一种损失但对于整个历史的进程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拾遗呢!

这便是同“《道德经》作者老子辞周退隐之谜”、“世界奇书《山海经》作者之谜”并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千古文化之谜的——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之周典失踪之谜。

无论如何随候看在王子朝的面子上楚昭王一行得以顺利进入随国并将其安置在公宫之北。

总算是有了一个喘息之地。

虽然以随国微薄之力不能阻挡吴军兵锋但楚昭王一行行踪甚密吴军也暂时寻找不着倒也平安无事但楚昭王的庶兄子西却无形中道出了楚昭王藏身之处让随候叫苦不迭。

当楚国分崩离析楚昭王出逃、下落不明之时子西便在郢都附近的脾泄建立了新都收容溃散的楚兵和从郢都逃出来的官员和难民们并仿制了楚昭王的车子和服饰以示楚国尚在。

在聚拢楚国人心的同时子西还积极打探楚昭王的下落。

不久子西便知道楚昭王还健在、并且已经安全的到达了随国的消息便招呼这些人浩浩荡荡的、从四面八方向跑去随国勤王。

消息当然也传到了吴军之中。

吴王阖闾派出武士一路追踪也来到了随国他们找到随候后要求随侯马上交出楚昭王。

并且给了丰厚的条件:“把楚王交出来汉水以北的土地都是你南宫家的。”

汉水以北包括南阳盆地及随枣走廊。

这是个相当大的诱惑。

当时楚昭王就住在随国宫廷的北边吴军武士都坐在随国宫廷的南边吴、随双方的谈话楚昭王打听的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得知随候半晌不表态心中顿时明白——随候心动了!

随候也很矛盾——究竟是交呢?还是不交呢?

楚昭王还有个叫子期的庶兄和楚昭王长的很像他穿上楚昭王的衣服派人将左右为难的随候请来:“如今事态紧急你若不交人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和楚王长的很像你就把我交出去吧这样一来你们都会没事的。”

随候还是拿不准注意虽然随国“世服于楚”楚国也恪守盟誓誓约与随国数百年来相安无事但自己毕竟还在周王室任职而楚国又是保存王子朝一脉的“有道之国”如今吴国兵锋所指、生灵涂炭楚王避难于随自己却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仁不义。

经过多番思想斗争随候终于下定决心——占卜决定。

只有占卜才能洞晓上天的意志只有按照上天的指示办事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否则就会身死国灭。

楚昭王觉得封建迷信害死人。

但占卜结果又令楚昭王很欣慰结果是——“不吉利”!

既然是上天的指示随侯也只得下定决心对前来索要楚昭王的吴军武士说:“随国偏僻狭小但依靠着楚国的力量我们随国才得以保存。随、楚世世代代都有盟誓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如果因为危难而抛弃他们岂不是违背了祖宗的遗训?如今你们已经得到了楚国如果加以安抚不再烧杀掳掠楚人自然诚心归附得到楚王又有什么用呢?”

吴军武士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回去将随候的话汇报给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听闻大怒当下就起了准备攻打随国的心但随国作为汉阳诸侯的老大也令吴王阖闾颇为忌惮加上吴军对楚国百姓大肆屠杀导致义军四起吴王阖闾也没精力再同随国斡旋楚昭王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随候南宫嚚去世的时候还将这段经历以金文的方式镌刻于一套编钟上作为陪葬这套编钟被后世命名为“曾侯舆编钟”(随国和曾国是一国两名曾侯舆即是南宫嚚)用以标榜自己对楚昭王保存一事:

“曾侯与(舆)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残而天命将虞。有严曾侯业业厥声。亲敷武功楚命是请。复定楚王曾侯之灵。於穆曾侯壮武畏忌恭寅斋盟伐武之表怀燮四方。余申固楚成改复曾疆”。

(曾侯與说:“南宫括辅佐文王、武王伐灭殷商平定了天下。康王册命盂说:‘在随地建国邻接淮夷辖有江夏之地。’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没落了。我曾国与楚国仍是歃血为盟的友邦。吴国胁持着老百姓作乱征伐欺凌楚国。楚都已经陷落天命将要被逆转。”威严的曾侯又是善于听信忠言的圣君。“曾侯我亲自征战勇武有功挽救了楚国的命运恢复了楚昭王的王位。”才能出众祥和的曾侯强壮有力的曾侯谨慎恭敬的对待同盟国。征伐欺凌别国的首恶协和友善地对待周围的邻国。“曾侯我巩固了与楚国的同盟恢复了曾国的固有疆土”。)

多年以后随候南宫嚚的孙子去世的时候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也感恩于随国送给随国一座镈钟上书31字的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yǎn)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随随国的一套大型编钟一起陪葬。

随国的这套编钟比较有名气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

楚昭王奔楚无意之间成就一番佳话直到楚国灭亡随国都以一个主权国的身份同楚国世代相存相濡以沫。

但此时的楚国郢都却在吴军的高压政策下仿佛人间地狱。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