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大楚820
  4. 69、分兵疲楚
设置

69、分兵疲楚(1 / 2)


x 69、分兵疲楚(不知道标题怎么显示的无题)

那李自成败回营中怒道:“我自行兵以来未尝屡败。前败于六合今日又在此失机这一口气如何得出?”李岩道:“胜败军家之常事大王何必介怀?今日因四面受敌故此伤折。明日将众兵养息一日后日同他见个输赢。我们的军马多他数倍用更番之法再无不胜之理。”李自成道:“何为更番之法?”李岩道:“将我们的兵马分作三队先出第一队对敌。约两个时辰第二队上去将头队换下入营暂歇。又两个时辰第三队上去又换下第二队歇息。又将第一队换第三队输流换队接杀。虽连战三昼夜人马亦不困乏。在我甚逸彼则甚劳。人之精力有限他能一队熬得过我三队么?他即欲分兵则人少而不敢此晋三驾疲楚之法也。”李自成听说大喜。

——清﹒雍正﹒曹去晶《姑妄言》第二十二回

荀罃提出的制敌之策即为上文李岩所述的“更番之法”在史书中它还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分兵疲楚”。

按当时的制度(《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周室东迁后周天子囊中羞涩基本靠诸侯接济度日别说六军连一军也养不活而当时实力最强大的晋、楚二国也都才配置三军。

晋国虽然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将军队扩充到四军甚至六军(为避讳称三军三行)但毕竟不是常态编制一般以三军居多每军置将、佐两人共计六人担任此六个职位的人便是晋国六卿。

春秋时由于各国的军队人数都不多(兵源主要来自贵族)所以一旦爆发比较大战争双方为了增加各自的胜算几乎都是倾巢而出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出动”。

(“三军”的说法也起源于此这与现代海、陆、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三军出动固然提升了胜算但是带来的后果也是想而易见的——劳民伤财无以为继。

如果敌我双方见一次打一次不管是常规战、遭遇战、伏击战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决出高下然后班师回朝不论胜败各回各家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省钱了。

反之那么每一次的三军出动便是劳师远征不仅没达到战争的目的还无形中消耗大量物质形成消耗战。

因为打仗从来不是缺人的问题而是缺钱的问题。

“十万之师日费千金”曹操在研究《孙子兵法》时曾在作战篇写过注解:“欲战必先算其费”打仗需要巨额开支而且打仗又是一个难以准确估量的未知数一旦遭遇了消耗战轻则“钝兵挫锐攻城力屈”重则“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战争中的国家之所以衰落很大程度上并非被敌国武力打败而是不断延长的运输补给线对粮食和装备长时间的消耗以致国中空虚进而无力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战才不得不宣告失败。

二战最大的一场消耗战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场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当年日军扬言三个月拿下中国结果打脸了陷入了“持久战”国共两军开始避免与日主力相遇日军就这样活生生的在中国耗了八年。

而荀罃提出的“分兵疲楚”之计就是典型的消耗战。

具体来说是以晋国的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而将自己的中军一分为三编入到以上三军中分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

一旦中原有事或与楚军相争衡晋国的三支军队就可以轮番上阵周而复始。这样一来晋国每次都只须派一支军队和诸侯组成联军出战而有两支军队在国内休整时刻都能保持旺盛的战力。

而楚国上下争霸之心强烈也没有像样的诸侯联军助阵一有战事往往全军出征长此下去楚军就必然疲惫再难以与晋军争衡了。

若楚国想息战休养晋国便轮番进攻晋楚争霸的战略重地郑国迫使楚国派兵救援不给楚国喘息的机会这样一来楚国欲战不能、战之疲累终有一天也会被拖垮到时就可以一举击溃。

此计凶狠难挡——不管楚国如何应对最终都会出局。

“分兵疲楚”的关键在于“不可以争”通俗点讲就是不和楚军正面交锋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大规模游击战法使楚军疲于应付就行了。

荀罃的“分兵疲楚”方案一提出来迅速得到各诸侯国的积极拥护只有一个人不乐意——郑简公准确来说是郑上卿子驷。

“分兵疲楚”核心任务就是围郑引楚不与之争消耗你楚国的国力即可这与子驷提出的“小国之道”是有利害关系的。

具体点来说“小国之道”遵循的是“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原则上是谁来顺谁、谁强跟谁你们不打起来我怎么知道谁更强大?如果你们俩拉锯似的往我家串门又不打起来再厚的家底也会被“敬共”的底朝天还没等你们崩溃郑国就先玩完了。

但是子驷提出的“小国之道”这一政策又属于机密只有郑高层知道连郑司马子国的儿子、素有“春秋第一人”之称的子产都不清楚因为此计一旦泄露必定会引起中原诸国的口诛笔伐。

面对诸侯积极拥护的“分兵疲楚”方案子驷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至于下一步该如何打算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一个月后(十一月十日)郑六卿(上卿子驷、司马子国、司徒子孔、司空子耳、令正子蟜、少正子展)带领郑简公以及他们的大夫、嫡子等一大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戏地准备与各诸侯结盟。

当子驷拿到晋国制定的盟书准备大声宣誓的时候发现盟辞内容完全是针对郑国来的上面曰着:“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制裁)”。

明白人都觉得这不是盟誓而是保证书。

这让子驷就有很大的想法了本来准备实行“小国之道”的结果整出个“分兵疲楚”这还不算还让郑国“唯晋命是听”顿时觉得这是违背礼仪的以挟为盟事关自己尊严也事关郑国尊严退一万步来说这种丧权辱国的言词绝不能出自自己口中。

子驷看了看郑简公准备让郑简公来宣誓但郑简公以左顾右盼的实际行动暗示子驷——寡人还小不认字。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