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鉴宝狂少
  4. 第767章 苏东坡的画
设置

第767章 苏东坡的画(2 / 2)


至于忽略了苏大胡子的绘画水平不是因为画的不好而是画的太少了。

这幅《潇湘竹石图》为横轴长一米出头宽三十公分。

这幅画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

画面上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

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

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这幅图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

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和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

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画中竹叶浓淡不一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

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

在这幅画上用淡墨所画之叶为数不少在用浓墨画出的叶子中作无规律的穿插而为了整体的连贯性遂在叶间增加许多小枝。

不过与后世习用的“淡踢枝、浓撇叶”的做法不同小枝的墨色很深透过叶面仍可看到。

苏轼画的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

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成。

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这幅画的价值不仅是苏东坡少有的画作。

更牛逼的是这幅画传承有序。

史料中对这幅《潇湘竹石图》有明确的记载。

元统二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将这幅画收藏。

明洪武三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

明嘉靖三十七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

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天都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

一幅是《枯木怪石图》另一幅就是这个《潇湘竹石图》。

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岛国人《潇湘竹石图》成为神州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

他曾专程到魔都拿给他的熟人、当时魔都博物馆馆长张珩欣赏希望张珩给找个买家。

可张珩却给这幅画鉴定为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告辞离开。

从此这幅《潇湘竹石图》便下落不明。

没想到这件重宝竟然落在了乔治家族手中。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