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最佳娱乐时代
  4. 第576章 暴热
设置

第576章 暴热(1 / 2)


从《耶稣受难记》的映前宣传开始梅尔-吉布森就成为了整部影片最受关注的焦点在使馆影业的运作和梅尔-吉布森本人的积极努力下几乎所有媒体的镜头全都对准了他。

随着预告片曝光那血腥鞭打耶稣的画面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从某些方面来说梅尔-吉布森是个非常有担当的导演和明星。

媒体自从预告片曝光关于《耶稣受难记》的种种负面批评层出不穷还引发了某些团体的抗议声浪但梅尔-吉布森不愧是澳洲野人如同罗南预计的一样不仅仅站出来承担各种火力袭击还数次在宣传活动中对媒体的批判进行公开反击。

与斯皮尔伯格这种典型的“老好人”式的导演截然不同梅尔-吉布森绝对是一点就着的个性导演。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残酷等电影上映以后那你就不要去看如果你去了但又觉得受不了那你可以中途退场。”

洛杉矶的一场映前新闻发布会上梅尔-吉布森继续发挥大嘴巴的本色丝毫不介意引发更大的争议。

“耶稣因为人类的不公正而受到鞭打他因为我们犯下的罪行而受伤他为我们承受了伤害我们才能被饶恕。”

“我的这部影片是关于信念、希望、爱和宽恕的是关于耶稣为我们所做的牺牲的。而不是要去追究谁杀了耶稣也不是要什么人去负担耶稣死亡的责任。”

跟梅尔-吉布森这种人合作有时候会非常烦心因为谁也不知道梅尔-吉布森的大嘴巴里会蹦出什么惊人的言论。

想想当年的《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在放映期间公开发布的某些关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言论引得整个大不列颠王国一片哗然。

而且这人在粗狂的一面之下也有自己的算计。

话说回来选用威廉-华莱士这样充满争议的被史学界视为苏格兰奸的人物作为主角梅尔-吉布森作为一个在好莱坞打拼十多年的资深大牌不可能想不到会引发的争议但他不仅不回避争议还进一步挑动争议甚至在英国媒体的步步紧逼下将《勇敢的心》上升到了“好莱坞拍片自由”的高度……

结果呢?尽管引起巨大争议乃至轩然大波但梅尔-吉布森在商业和奖项上面都笑到了最后。

罗南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感觉《耶稣受难记》就是《勇敢的心》成功模式的翻版。

所以跟梅尔-吉布森合作从来不用担心没有宣传话题这家伙轻易就能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而且不喝酒的情况下脑袋也相对来说比较清醒不会表露出那些见光就可能在好莱坞完蛋的想法。

当然喝醉了的梅尔-吉布森绝对是个作死小能手。

跟曾经与梅尔-吉布森合作过的那些电影公司一样除了纯粹上的电影业务上的往来相对论娱乐跟梅尔-吉布森没有多余的关系。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梅尔-吉布森什么时候会喝醉喝醉之后那张嘴会说什么。

《耶稣受难记》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宣传营销推广也与过往的电影不同正常电影都力求保密以免出现剧透的情况但这部片子的大体剧情西方的这些观众基本没有不了解的根本不存在剧透的问题。

使馆影业不断曝光新的预告片更多争议性的画面在影片还未曾上映之际就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宣传也在两方面共同推进一方面是正常的硬广软宣。

“梅尔-吉布森的惊世之作《耶稣受难记》!”

类似这样的广告属于常规操作、

另一方面使馆影业按照梅尔-吉布森的风格继续引动争议。

影片提前两周在纽约和洛杉矶分别举行了提前放映会先睹为快的观众离开电影院时可以说是争论不断。

有人批评《耶稣受难记》的画面过于暴力有人认为影片有种族主义倾向但也有人觉得看了片子非常感动。

当出现耶稣被鞭打的画面时人群中不断地传出抽泣声在耶稣受难的过程中许多人也表现得非常愤怒。

当电影结尾耶稣重生时还有人大叫“哈里路亚”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

试映刚过不出罗南的预料北美媒体对《耶稣受难记》展开了近乎疯狂的“围攻”。

《洛杉矶时报》罕见的以头版评论警告这部电影会“挑拨观众”而《纽约时报》的新闻称其为一部具有暴力倾向的电影并用“奇怪、野蛮、自恋”等字眼形容《耶稣受难记》。

一位名气相当大的职业影评人杰米-博尔纳更是将这部电影形容为“恶心”、“残忍”。

梅尔-吉布森从来都不是被人骂了还要装成鸵鸟的那种人作为好莱坞最著名的野人恶汉和大嘴巴之一当然不会任由人辱骂自己的影片。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