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天唐锦绣
  4. 第三千六十三章 自私自利
设置

第三千六十三章 自私自利(2 / 2)


话说回来李孝恭现在已经打算彻底拥戴太子登基了?

这与两人之前的默契相悖……

见李勣沉吟未语房俊直接开口道:“事已至此后日大殓之时太子便要登基宣读祭文、大赦天下还请英国公届时主持大殓稳定朝局使得皇位顺利更迭免除后患。”

他对于李勣的置身事外、明哲保身是很有意见的若是寻常大臣也就罢了不愿牵扯进争储夺嫡这样的旋涡之中可你李勣乃是宰辅之首、军方领袖不知多少人都在看着你的态度等着你的表态你这般迟迟不肯站队岂不是使得局势愈发混乱?

为了大局着想哪怕你现在喊一声“晋王万岁”也比闷不吭声更好……

李勣面色不变对李承乾道:“沉之职责乃是维系朝堂稳定保证皇位承继只要陛下没有留下诏书废黜太子殿下储位臣便会坚决拥护殿下。”

李承乾面沉似水看着李勣一言不发。

再是好脾气的人在此刻攸关皇位的情况之下都难免心头火起极为不满……口口声声传位诏书岂不正说明这份子虚乌有的诏书有朝一日一定会冒出来?

当然他也明白无论是谁想要与他争夺皇位为了名正言顺都会炮制一份传位诏书出来无论这份诏书之真伪。

而朝野上下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这份诏书是否认可不在于诏书本身只在于是否符合他们本身的利益……

什么忠肝义胆什么国之干城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了掩饰自身对于利益的贪婪罢了。

也唯有房俊这样赤胆忠心之人能够在他储位摇摇欲坠、前程一片灰暗之时有勇气站出来维系帝国正朔不计个人得失。

这才是纯臣!

似李勣、萧瑀之辈不过是深谋远虑、手段高深的官蠹而已说不上尸位素餐但绝对毫无风骨、践踏底线唯一家一姓之前程而将帝国利益弃之不顾哪里有半分铮铮志气?

两相对比愈发感觉到房俊之忠贞仁义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只要此番能够顺利登基此生此世决不相负……

房俊冷笑道:“英国公此言看似公允不偏不倚实则糊涂至极。陛下若留下遗诏何以满朝文武居然谁也不知?若他日不知何处冒出一份所谓的遗诏英国公难道还能信以为真?皇位传承攸关帝国千秋大计若今日踏错一步任凭皇位遭受践踏任人皆可染指他日每逢皇位更迭都必将伴随腥风血雨一代又一代陷入内耗、纷争直至帝国底蕴彻底崩颓这偌大帝国又能坚持几年、传承几代?届时英国公今日之所为必然被视作帝国倾覆之始源是对是错怕是后人难以恭维。”

家国天下有些人不是不懂而是无法割舍家族之羁绊故而只能迷茫在历史长河之中随波逐流。有些人生逢盛世做出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也无伤大雅顶多名声略有瑕疵;有些人遭逢乱世却还是以家族为上将国家最后一丝底蕴掘断占为己有故此声名狼藉留下百世骂名。

李勣很幸运因为他是前者即便再是自私不顾国家利益顶多史书之上记载一句“任宰辅碌碌无为”却也因此造就武则天篡唐为周险些断送大唐国祚……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李勣做的似乎并无大错是李治一手将武则天扶持到“天后”的地位足以篡夺国祚。但从时代的角度去看李勣却是促成武则天篡位的元凶之一身为宰辅更是大唐军方巨擘却在废后这件足以动摇帝国根基之事上采取默然旁观、隔岸观火之姿态严重失职。

究其原因不过是当时关陇势大严重威胁他的地位欲借助武则天之手将政敌予以剪除罢了。

却丝毫不考虑李治之所以登基是因为关陇门阀支持登基之后使得关陇门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势力庞大至无以复加。当时的关陇门阀早已根深蒂固渗透至帝国军政方方面面骤然予以剪除导致赖以维系的国家政体轰然崩塌。

或许诸如李勣等当朝权臣心中并无他想毕竟这个帝国是他们追随李二陛下打下来的他们功勋卓著、与国同休之所以做出损害帝国之事只不过是时代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心智。

但说到底他们的自私自利为帝国之崩颓埋下了一颗种子最终结出一颗苦果……

李治是一位政治天赋几乎满格的英明君主武则天更是谋略手段傲视古今这两位在将关陇门阀完全剔除朝堂之后勉力维系朝政平稳却也不得不通过扶持寒门、借助军方强力压制的方式来达成稳定。

后果便是各地军方权势滔天又被被迫退出朝堂的各地门阀暗中把持钱粮命脉双方沆瀣一气最终形成军阀割据、尾大不掉。

至唐玄宗时看似天下生平盛世锦绣实则早已形成强枝弱干之格局彼时李唐皇族的影响力回光返照加之唐玄宗政治手段高明勉强维持朝堂与地方的平衡。

待到晚年昏聩乱政隐患终于爆发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历史有着难以置信的惯性某一时间段某一些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根源早已在十年、甚至数十年前种下事到临头大势汹汹浩浩荡荡哪里还能拨乱反正逆天改命?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