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既然要司马师以保全自身为要,司马师却为何自领前部,而不居于后方指挥调度全军呢?
原来司马师深知,此次之事,已令父亲对自己有失所望了,虽然世家以稳定为前提,嫡长子继承制已是根深蒂固,父亲对自己还是信任的,弟弟司马昭亦对自己表现出恭顺的姿态,并无争嫡的表现。
但是一次次的小失望,堆积起来就会变成尽失期望,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以父亲的性格,一定会发生一些自己绝不想发生的事。
届时若再想挽回父亲对自己的印象,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己推人,弟弟司马昭才智丝毫不弱于自己,肯定是不会轻易罢手的。
与其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图谋翻身,不如防微杜渐,趁父亲对自己的印象还好的时候,把每个错误弥补起来,不让这些小失望累积起来,以致危及自己在父亲心中和家族中的地位。
因此,司马师边走边思索司马懿的计划,务求完成此次计划,以弥补自己之前的失误,使父亲对自己更满意。
司马师思索良久,得出了如下结论:
首先,父亲言明如今之要,仍是向军中士卒隐瞒此次行军之实情,此确实是当下首要之务,如若己方士卒知晓诸葛亮大军已至,并截断己方退路,恐怕于行军途中,便已经逃散一半了。
为了向军中士卒隐瞒军情,自己便需亲自率领前部,这样一来,前军即使发现了诸葛亮大军,自己亦能立刻控制前军士卒,不使前军士卒有向后军士卒传递信息的机会,以免后军还没与敌军接战,就于路上溃散了。
而且自己率领前军,留后军给裨将率领,一旦自己与诸葛亮交战,有父亲领军在后面督战,料率领后军的裨将必不敢不救自己,如此便等于变相迫使己方军队不得不与诸葛亮大军硬拼了,这样一来,父亲的计划便实行大半了。
其次,就是阵前如何激发士兵的死志了。这个也不难,只需在前部看到诸葛亮大军后,立刻约束兵马,召集军中各将领,言明如今前方归途已断,后方亦有督战之军,若不死战从敌军手中夺取生路,众人必死无疑,甚至连尸骨亦不能得返乡梓,死后只能沦为孤魂野鬼。
然后再让诸将号令下属将士,自能驱使前军冲入诸葛亮大军阵中,届时后军便只能跟随前军冲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