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摄政大明
  4. 第1130章.见面.
设置

第1130章.见面.(1 / 2)


……

……

这一天,因为杨洵所送来的这份名帖,赵府之中的幕僚们一个个皆是兴奋莫名,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纷纷表态想要与赵俊臣见面详谈此事。

对于幕僚们的这般表现,赵俊臣刚开始心中颇是有些疑惑。

要知道,就算是德庆皇帝前几次来访赵府的时候,赵俊臣的幕僚们也没有像是今日这般重视。

这是因为,赵俊臣对于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以及那些所谓的“大儒”,一直都是下意识的心存轻视,所以也完全不觉得一位大儒究竟有何重要。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俊臣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见识,这自然是他的优势,但也让他在许多时候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但很快,赵俊臣就反应了过来,也想明白了各位幕僚的兴奋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杨洵的大儒身份!

何为大儒?就是名满天下、誉满天下、桃李满天下!

所以,大儒们哪怕只是一介白身、无权无势,但他们态度立场也依然很有分量,天下间的读书人与百姓,也都愿意相信他们。

赵俊臣如今虽然已是庙堂之中仅次于周尚景的权臣,还趁着半年前那场“文祸”的机会向各地大儒刻意示好,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位大儒与赵俊臣主动接触过!

而杨洵,却还是第一位与赵俊臣主动接触的大儒,而且他的态度还很客气!

这就代表着——部分儒家势力对于赵俊臣的初步认可!

所以,这件事情看似寻常,但其中意义则是极为重大与深远!

从某方面而言,对于杨洵的主动拜访,赵俊臣甚至还应该感到受宠若惊才对!

不得不说,因为赵俊臣在陕甘三边的赫赫军功,世人对于赵俊臣的看法,已是发生了微妙变化,也引发了许多看似不起眼、却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譬如说前阁老黄有容的诚心合作,又譬如说大儒杨洵的主动接触。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之后,赵俊臣也当即是心生重视——赵俊臣虽然轻视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但他却从来都不敢轻视儒家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

所以,赵俊臣也迅速离开了小书房、赶去了大书房、与众位幕僚相见议事。

在赵府之中,赵俊臣拥有一大一小两个书房。

大书房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接见重要客人,又或是与幕僚们商议一些庙堂之上的对策。

而小书房则是赵府之中的机要重地,除了赵俊臣之外也只有方茹、张玉儿、许庆彦三人有资格出入,不仅是暗藏着大量的核心机密情报,赵俊臣的那几项绝对不能见光的计划,也大多是在小书房内制定的。

当赵俊臣迈步进入大书房之后,却发现自己留在京城之中的几位主要幕僚,不论是牛辅德、苏西卿、李伦,此时皆已是聚在大书房内等候。

见到赵俊臣的出现之后,不待赵俊臣开口说话,几位幕僚就迅速围了上来。

“赵阁臣,这位杨洵杨大儒,乃是一位真正的当世大儒,绝不是儒林内部相互吹捧起来的徒有虚名之辈可比,还望您务必要重视于他!”

“而且这位杨大儒在云贵境内威望极高,一旦是您赢得了杨大儒的认可,绝大多数云贵出身的官员与读书人也都会随之改变态度、认可于您……云贵等地虽然文化不昌,但出身于云贵的官员与读书人加起来,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让您今后如虎添翼!”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仔细想一想办法,如何才能让您与杨大儒见面之后可以顺利赢得他的好感……学生建议,您可以表明诚意、拜他为师,以杨大儒的声望资历,您的拜师绝不丢人,反而会传为一段佳话……”

见到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这般急切的纷纷建议,赵俊臣也能大概猜出他们的此刻心情。

毕竟,他们不仅是赵俊臣的幕僚,也皆是读书人的身份,因为赵俊臣的声誉形象一直是存有争议的缘故,他们作为读书人一直以来也皆是立场尴尬,所以就迫切希望赵俊臣能够获得儒家的认可;

更何况,这几位幕僚的科举成就皆是不高,见到杨洵这般名满天下的大儒之后,自然就会下意识的顶礼膜拜、自惭形秽。

于是,赵俊臣也没有见怪,只是抬手轻压,示意几位幕僚稍稍冷静,然后说道:“我对于儒林文坛的目前状况,并不是特别了解,虽然从前也听说过杨洵大儒的名气,也知道他在云贵等地极有威望,但并不了解详细,也不知晓他与别的大儒有何区别,所以在与杨大儒见面之前,还望几位先生能为我稍稍介绍一下这位杨大儒的情况。”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之后,几位幕僚也就七嘴八舌的向赵俊臣介绍起了杨洵的生平与成就。

得知杨洵此人专精于律学之后,赵俊臣不由是有些惊讶,律学虽然是以儒家视角来阐述与解析朝廷法令,依然是属于儒家分支,但毕竟是熟悉朝廷法令,却要比寻常的儒家学问实用多了。

再得知杨洵当年舍弃了大好前程、主动返回家乡拿出一生积蓄开办学院、专注于教化云贵百姓十年之久以后,赵俊臣更是不由心生敬佩,因为赵俊臣本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更认为杨洵与那些只懂得沽名钓誉、埋首于故纸堆的寻常大儒完全不同。

等到几位幕僚介绍完了杨洵的生平成就之后,牛辅德稍稍犹豫了一下之后,又继续补充道:“不过,近几年以来,杨洵大儒在儒家之中受到了许多争议,很多读书人认为杨洵大儒的某些观念已是偏离了儒家正途,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但即使是如此,也没有任何人敢否认他的当世大儒身份。”

另一边,李伦则是感叹道:“当世的多数大儒,皆是集中于京城、江南、以及西安三地,就是因为这三地的文化昌盛,读书人极多,相互吹捧之下自然是很容易出名气,也就很容易出现大儒,而杨洵大儒久居云贵之地,并没有那么多的相互吹捧,却依然是公认的当世大儒,仅看这一点就极为不易了。”

最终,苏西卿开口总结道:“这两点情况,反而是证明了杨洵大儒的学问高深、成就极高,否则他早就被别的大儒们斥为异端了。”

听到这些介绍之后,赵俊臣若有所思,喃喃道:“某些观念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吗……”

在赵俊臣的理解之中,所谓的纯粹法家,就是牧民之术,就是势、术、法的三者结合,乃是帝王统御臣民的手段,从某方面而言已经很接近于帝王心术了。

“难道说,这位杨洵大儒就像是前任太子太师、赵山才的恩师何明一般,乃是一位精擅于帝王心术的大儒?而且他的帝王心术还是由律学延伸而出,所以他不仅是善于权谋之道,更还熟悉朝廷法令?若是这样的话,此人堪称是一位真正的大才……我若是能够拥有此人的支持与协助,今后许多事情必然是可以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赵俊臣对于这位杨洵大儒也就更为重视了,然后就与几位幕僚详细商议了自己与杨洵相见的流程与细节。

最终,赵俊臣则是做出决定,见面之后只要机会合适,他完全可以当场向杨洵拜师,也彻底把杨洵此人拉到自己船上。

商议结束之后,几位幕僚就兴奋离去了,而赵俊臣则是命人寻来了杨洵的近期著作仔细研读,认为自己熟悉了杨洵的著作与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的投其所好。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