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生长液的配置并没有出什么太多的意外,噩梦里炸仪器的情况还是很难发生的。
她现在种的这些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液都比较温和,互相之间进行反应的时候过程也并不剧烈。
哪怕是在称量的时候出现了误差,顶多也就是最后配置出来的生长液效果不好,把仪器炸了还真不至于。
但是,为了最终配置出来的生长液效果能达到最佳状态,余甜还是非常谨慎地进行了配比。
量液体原材料的时候过程其实不复杂,毕竟这个移液器是真的很好用,堪称傻瓜操作,输入数字,只要把东西拿稳,就不会出意外。
称量固体的过程,就有点折磨人了。
余甜一开始还天真地以为自己称过一次以后总会对重量有更精确的把握了吧,哪怕没有,切的时候下刀子也不容易下歪一点。
然而,这都是她以为的,实际上操作的时候,一刀下去,不是在标准重量之上,就是在标准重量之下。
到最后,称量的那块盖板上又沾附了一堆的粉末。
再来几刀估计都用不上仪器了,她人工把原材料直接剁成可溶解的粉末状了。
八刀下去,余甜终于切到了配置溶液的标准重量。
还好是切到了,再切不到,她汗都要切出来了。
切原材料,比挖土还累。
按照上次配置生长液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各项操作,最后就是用净化过的水把这些溶液进行稀释。
把稀释好的生长液都喷到了育苗中的小叶杨上,余甜看了一眼时间,离正常的吃午饭的时间还早,现在也可以做点移栽。
因为移栽的地方和现在育苗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余甜准备开车把小叶杨的苗放在车里拉过去。
从空间钮里翻出来移栽专用的小盆子,六株一盆地连这边湿润的土一起挖进移栽盆,余甜一共装了一盆的小叶杨幼苗。
移栽盆好像是有点少了,一共才三十个移栽盆,中午吃饭的时候得去星网的交易平台上再买点移栽盆过来。
除了移栽盆,移栽的时候还需要准备的东西就是水了,移栽的时候只有灌溉足够的水,才能让小叶杨不受移栽的影响。
所以,余甜把自己之前打的两箱水中没有用过的这一箱水放进了空间钮,然后开车去她之前圈定的,专门用来种小叶杨的地方去。
其实也就两单位长度的距离,走路去也不是不行。
但是,她还得挖土,宝贵的体力还是更多地分配在正事上。
人类发明工具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省事。
有车,为什么要腿着去呢?反正她的车也不烧油不烧气,有光照着就能动。
移栽小叶杨,需要挖的坑想多小叶杨幼苗的植株而言,还是挺深的。
现在的小叶杨植株连根也就不到五厘米高,但是需要挖的坑却是一个至少三十厘米深的坑。
这是因为小叶杨在生长初期,生长速度受根系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
因为小叶杨原本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发芽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小叶杨是将大部分的营养都用于供应根系的生长,而不是茎叶的生长。
一般而言,这段根系的快速生长期会在根系的长度达到茎叶长度的五倍以上后停止,具体的数值和生长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关。
移栽的时候挖坑挖得深,下层比较松的土壤较多,小叶杨的根系生长时受到的阻碍就比较少,能更快地结束这个阶段。
而这个坑的挖法,也是有讲究的。
挖坑技术比较好的人,可以选择挖一个上下都小,但中间大的坑,这样是最符合小叶杨的根系生长规律的。
但是,这种挖法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所以,一般都是选择挖一个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圆柱形坑,挖完以后填土填回差不多离地面五厘米的深度,再把小叶杨的幼苗种下去。
到地方以后,余甜找了个移栽小叶杨的特殊挖坑方式视频,排名第一的视频收费0.5跃。
知识付费,可以理解,0.5跃也没有特别夸张,买了!
付费完毕,余甜看了一眼,差点把自己给看傻。
视频里的人先是正常挖坑,然后突然就握着工具的柄在里面转了几圈,连土都不用扒拉出来,直接就往上面浇水然后开始种。
啊?这是个什么操作啊?
说好的教学视频,你就是这么教学的?你工具在下面怎么赚的圈也没拍到,视频里也没有讲解,那么多土埋着,鬼知道你怎么挖出来的坑啊。
隔着星网我难道还能透视吗?
就这你还收费0.5跃,我能投诉你让你退钱吗?
深感上当的余甜也放弃了往下看第二个收费视频,因为第二个收费2跃,再是个这样的视频她真承受不来。
算了,老老实实挖普通坑好了,高端的操作大概还不太适合现阶段的她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