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和文家业一愣,照理说,成亲之前双方不能见面,但远远的瞧上一眼倒也没什么。
晚上,回到自己屋子,文天立想了许久,写了一封信,第二天给了媒人。
文天庆从张氏那里打听过了,非常高兴,隔天跑到文玉湘跟前说了一顿酸话,意思是结了门好亲,以后再也不用看三房几个小崽子的脸色了。
文玉湘听了也不生气,抱着孩子道:“五叔能结良缘是好事,不过咱们早就分了家,亲兄弟还得明算账,二伯借的那几袋粮食啥时候还?”
文家人多粮少,文玉宏和文玉湘也不能真的眼睁睁看他们挨饿,到底还是拿出了几袋粮食,给大房的算是孝敬爷爷奶奶,给二房的当然按借的算。
文天庆被噎了一下,梗着脖子道:“粮食是我从三小子那里拿的,你个外嫁女少管闲事,你这毛病不好,在婆家这样可是要被教训的。”
文天庆这样赖皮的人,从来就没想过还,甚至这次大家都回村种地,他都没去,觉得现在种下去,秋天不定什么光景,不费那个劲。
知道二伯脸皮厚的鲜少有人能比的上,文玉湘扭头不说话,不过听说五叔即将有喜事,她还是非常高兴的。
很快湘儿也知道了,转头就告诉了苏冬青,苏冬青有些惊讶,这些日子见了文天立几次,一直都没听他说过。
那厢,媒人得了信,送到赵家,可把文天立一顿夸奖,赵家人给媒人拿了厚厚红封,媒人眉开眼笑的离开了。
信到很快就到了赵家小姐的手里,年轻的姑娘打开一看,怔了一下,抿唇仔细的看起来。
今年的春雨姗姗来迟。
柳山县那边,紧赶慢赶,终于把田都种好了,一众村民和义军一同返回南阳城,下次再回去有可能就是秋收的时候了,能打多少庄稼,得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
男人们一回来,各家各户这才算是松了口气,有人听说苏冬青在教流民种蘑菇,也跟着讨教,这个时候谁还嫌吃的多呢。
家里人多热闹,春耕后,各个都暂时松口气,只有刘氏心事重重。
“老三现在都不爱跟我说话了……”刘氏同男人抱怨道。
苏冬海洗干净手,慢声道:“你以死相逼不让他去义军,他心里当然不痛快。”
刘氏当然知道缘由,将手里的抹布扔下,“我还不是为了他好,那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蛮子,他去了不是找死吗?”
这话刘氏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她自己心里也委屈,觉得一片好心被儿子当成了驴肝肺。
为了这事,俩人不知道吵吵多少次了,苏冬海早就没了脾气,“现在哪儿没危险呢,都不知道哪天脑袋会搬家,你又盼望着他出人头地,又担心他这个那个,小树不经历风吹雨打都不能成材,何况是人呢。”
这话苏冬青也曾经说过,刘氏满心思都是担忧,根本听不进去,苏正非闷闷不乐了这么多天,她心里也着急,忍不住长吁短叹。
“那可是你亲儿子,真要是出了事,哭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