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盘继续和张柱子聊着,全民皆兵,既是朱由校的意思,也符合张盘等人的设想。
此次弃守旅顺,下次就要稳固占领,并争取在南关构筑防线,从而把金州隔绝,成为陆地上的桥头堡。
按照张盘估算,至少能安置七八万辽民,大大缓解海岛上人多物少的困难。
而安置的辽民之中,肯定有很多新近逃来投奔的,其中有没有建奴的奸细,不用想都知道。
所以,把岛上经过训练的百姓迁去一批,成为稳定基层的中坚,监视敌谍的耳目,就是相当不错的办法。
按照朱由校的话说,那就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将军。”一个骑手疾驰而至,下马施礼道:“东江通判王大人乘船入港,请将军前去会面。”
哦,来得真快呀!
张盘笑着点头,伸手拍了拍张柱子的手臂,翻身上马,带着亲兵直奔港口而去。
东江开镇,虽然有点地盘,可设县建府又不合适。
朱由校就弄了个比较模糊的官名,东江通判,主管东江军占领区的粮食、农业、畜牧渔业、诉讼等民政事务。
这样,把军、政分开,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军阀的产生。另外,也是尽量让占领区更好地开展社会生产,减少对外的依靠。
王一宁有胆气,能谋划,得到了朱由校的垂青,从袁老师幕下简拔任命。虽然他在名义上只是个六品官,却有密奏之权,却不是别人能够想到的。
感激万岁的擢升信重,王一宁是愈发的勤勉用心。皇帝密奏中交代的差使,更是尽心竭力,不打丝毫折扣地执行。
在目前,王一宁的主要工作是建好捕鲸基地,开始捕鲸的试验。
当然,也不能光指望着捕大鱼,各岛百姓也要加大近海捕捞。所需的渔船,将由设在身弥岛的船厂提供。
在身弥岛上耕种不行,但有很多的松树和橡树。东江军所用的一些船只,以及数量更多的大小渔船,便是在那里进行打造。
此次巡视广鹿岛,王一宁便带来了十余艘中型渔船,可在近海进行捕捞。
在码头上,张盘迎接了王一宁,寒喧已毕,便在港口旁的房屋内进行叙谈。
“朝廷在竭力供应东江军民,但我等也要为君分忧,尽量减轻朝廷负担。”
王一宁落座之后,便阐明了此行的工作和宗旨,“除了开展渔业,明年开春,还将在各岛全部种植番薯、南瓜……”
番薯,南瓜?!
张盘不知道这两种是什么东东,既是民政,他也不多问,便静静地听着。
土豆的种植算不上失败,但推广种植的计划泡汤了。既然有番薯,朱由校倒也不太失落。
但是,徐光启又介绍了一种高产作物,具备了推广种植的条件,就是南瓜。
南瓜在明代开始进入中国,在《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
但初期时的国人,误以为南瓜来自东面的倭国,故名之为“倭瓜”,或是“东瓜”。而倭人则以为南瓜来自中国,所以称它为“唐茄子”。
所以说,南瓜是由皇帝金口确定,什么倭瓜、东瓜,都不是官方定名。
与番薯的优点相似,南瓜的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在万恶的旧社会,穷苦百姓便是依靠“瓜菜半年粮”渡日的。
王一宁讲完之后,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笑着对张盘说道:“各地各岛都要设民政官,以便督促管理。也不必有什么功名,只要在百姓中有威望便可。”
停顿了一下,王一宁又补充道:“最好是年轻些,身体比较健壮。工作挺多的,可不轻松啊!”
张盘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影子,但还有些犹豫,沉吟了一下,他还是向王一宁进行了举荐。
“岛上有位退役士兵,虽脚有点残疾,却并太影响行动,组织百姓、训练民兵也甚为积极勤勉。只是——好象没读过书,也不知是否符合王大人的要求。”
王一宁笑道:“张将军把这位军中勇士叫来,本官要看看才好决定啊!没读过书不要紧,不影响行走的残疾也没关系。只是勤勉肯干,本官就觉得甚好。”
张盘心中一喜,赶忙派人去叫张柱子过来,让王一官面试考察。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