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具体得要什么时候才能进去看?”有读书人迫不及待的问道。
他们看到那些书,只感觉劳心劳肺的,恨不得现在就能看。
“你没看上面的公告吗?十天以后就可以了。贤王还真是说话算数,这么大的一座图书馆,说捐就捐,还能让我们免费进去看书。”
“就是。那么多大官,就贤王一个人为我们普通人着想。”
“说起来,贤王的凶名究竟是怎么传出来的?我仔细想了想,也没想出他有做出什么过格的事情。别不是杨阁老故意让人散播的谣言吧。”
听到这话的杨阁老毫不客气的放着风清的面就是一声冷哼,“贤王你这就有些不太厚道了。”找托就找托,把他给牵扯进来做什么。
风清十分淡定地喝着茶,“杨大人你消消火,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能有什么办法。”
沈老无视他们拌嘴,侧过头对叶芷清道:“还是你这方法好,名利双收。”
叶芷清也不知道他说的究竟是报纸还是图书馆,只能谦虚的表示,自己也是没办法。
至于为什么没办法,大家都心知肚明。
十天后,图书馆落成之日,三大辅政大臣亲自来给图书馆剪彩。
叶芷清看着那儿大红的绸缎,有些惋惜,“可惜陛下没来。”
风清止不住笑:“他如果来,那不是给我做脸。”
剪彩完,这些童心未泯的大人们还亲自进了里面,和排队进来看书的书生亲切的交谈了几句,以后才离开。
这一番事,少不得又上了次日的日报。
一直到七月底,图书馆的事终于平息下去,而风清也赚够了一波名声。
时间一过七月,八月初一这一天,林行止以他的真名在京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以降低商税为中心文章,占据了大半个板块。
这篇文章从商业发展的角度详细地写出了其中的利与害,同时商税对商业的作用利弊也都被罗列了出来。
这文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林行止这次怕是想在商事上面做出一番成就来。
说起来,林行止入内阁的资格已经有了,他本身就是翰林出身,接着又外放过,做出过亮眼的政绩。如果他能在商事上做出一番成就,那五年之后的内阁,别人有他一席之地。
“如果林先生能进内阁的话,你应该也能轻松许多吧。”叶芷清道。
“嗯,所以我让孟行舟也动笔了。”风清道。
孟行舟文采斐然,让他帮林先生背书,那肯定问题不大。
“嗯。”叶芷清放心了。
接下来,大约就是大型文人互掐现场了。
林行止认为降低税收可行,孟行舟为力挺他,写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吹他。但是他们觉得行,别人却觉得有些过于儿戏,于是很快就有人写文章来贬低林行止,说他异想天开。
京城日报上的声音一天一个样,看的百姓们的眼花缭乱,与此同时,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这商税究竟降与不降,成了八月全民都在议论的话题。
最后,九月重阳,朝廷廷议时,选了个折中的法子,圈出一块地出来,实行降低商税,先看看效果如何。
这个办法得到了绝大多数朝臣的赞同,而圈出的地方,不是其他,正是粤南。
这也就是说,林行止又要离开京城了。
“如果事情顺利的话,林先生下次回京,应该就能顺利进入内阁了。”叶芷清道。
这次不同于以往,林行止不必等到年后,现在就要出发离京。这一去,少说三五年才会回来。
他走的时候,叶芷清夫妻两个都出城相送。没想到临走时,林行止还向风清讨要了一个人。
“我想带行舟走。”
孟行舟这么几年的科举考试一直就没有落下过,但是却始终没有中举,最后靠风清的举荐成为一名吏官。
若是让他跟着林行止出去,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番造化。以他的才能,未必不能做出一番政绩来。
“老师你能看中他,也是他的运气。”风清大大方方放人道。
林行止和孟行舟离开后,这好像是打开了闸门一样,半个月不到,林淑柔也要走了。
褚卫要去西北戍边,她作为他的妻子,自然也要跟着一起。
刑部这边也物尽其用,没有因为她的离开就撤销她的职位,而是让她去西北那边补了缺,正好和褚卫在一起。
说起来,林淑柔算是从京城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女官。
第二位是上官三娘。
林淑柔离开之后,她的位置自然空了下来。本来按到底是上官三娘接的,但是父女两人坐一堂,避免不了闲话。可让后面的人越过上官三娘,这又有些说不过去。
于是上官三娘被派遣到京畿卫去了,虽然这里距离京城不远,但也算是走了出去。
认识的人接二连三走了,叶芷清惆怅之余,也挺为她们高兴。